近年來,由于縣城擴容建設進度加快,入住縣城的居民及適齡少年兒童大量增加,縣城區(qū)學校學生人數(shù)急劇增加,師資數(shù)量嚴重不足及部分學科教師緊缺。同時,浙大小學秋季學期開學擬招7個班(原協(xié)育中學小學部二至六年級分流5個班,另新增一年級2個班)。為解決上述矛盾,加快我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擬在全縣教育系統(tǒng)考(選)調59名教師(其中,初中教師26名,小學教師33名)充實到縣城區(qū)學校。現(xiàn)結合學校編制及學科需求等實際,制定本簡章。
一、公開考(選)調學校及學科人數(shù)
(一)面向縣城區(qū)小學公開選調浙大小學學科人數(shù)
(二)面向全縣公開考調學校及學科人數(shù)
二、公開考(選)調原則
(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二)堅持競爭擇優(yōu)的原則;
(三)堅持立足縣情,優(yōu)化配置師資的原則;
(四)堅持有利于調動全縣教師積極性,堅持終身學習的原則;
(五)堅持“空崗聘任,薪隨崗變”的原則。
三、公開考(選)調對象及條件
(一)公開選調對象及條件
1、對象:縣城區(qū)小學在職在崗教師(含借調人員)。
2、條件:
(1)熱愛教育事業(yè),愛崗敬業(yè),遵紀守法,作風正派,身體健康。受處分期間不具備選調資格。
(2)教齡5年及以上,近三年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
(3)2009、2010、2011三個學年中,至少有1—2學年的教育教學成績必須在本單位同級同類同學科中排名二分之一及以上,且在學校本學科教師中能起到帶領示范作用。
(4)選調教師的專業(yè)技術職務根據(jù)浙大小學崗位情況進行優(yōu)先競聘。
(二)公開考調對象及條件:
1、對象:本縣在職在崗教師。
2、條件:
(1)熱愛教育事業(yè),愛崗敬業(yè),遵紀守法,作風正派,身體健康。受處分期間不具備考調資格。
(2)近三年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
(3)2009、2010、2011三個學年中,至少有1—2學年的教育教學成績必須在本單位同級同類同學科中排名二分之一及以上。教育教學成績所考察的學科與考調學科一致。
(4)報考小學學科崗位的教師應具備小學及以上教師資格,教齡5年及以上,且現(xiàn)仍在小學教學崗位上;報考初中學科崗位的教師應具備初中及以上教師資格,教齡5年及以上且報考學科崗位應與現(xiàn)任教學科崗位一致;報考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四類緊缺學科崗位的教師應具備教齡1年及以上且報考學科崗位應與現(xiàn)任教學科崗位一致。九年制學校教師可不受教學崗位的限制。
(5)年齡在45周歲及以下(1967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
(6)事業(yè)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已全面建立,考調教師的專業(yè)技術崗位等級應根據(jù)調入學校崗位情況進行確定。若調入單位相應崗位有空缺,則按相關文件要求競聘;若調入單位相應崗位無空缺,則聘任到低等級空缺崗位。
報考人員的相應證件和報考資格由所在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或中學校長負責審查,出具證明。若弄虛作假,視其情節(jié)輕重追究校長及相關人員的責任,違規(guī)報考教師3年內不得申請調動、不得評優(yōu)評先。
四、公開考(選)調辦法
(一)浙大小學的考(選)調辦法
浙大小學本次考(選)調學科計劃共計20名。
1、選調
從縣城區(qū)小學在職在崗教師(含借調人員)中選調學科骨干教師到浙大小學任教。選調本著自愿的原則,由本人向所在學校提出申請,學校根據(jù)申請人資格條件推薦學科骨干教師候選人,提交湄潭縣考(選)調教師工作領導小組考核確定。選調不足的學科計劃轉入相應學科的考調計劃。
2、考調
面向全縣在職在崗教師公開考調(因選調不足而轉入的學科計劃另行計算)教師到浙大小學任教。
(二)其余學校的考調辦法
1、湄江中學、協(xié)育中學和浙大小學學科崗位實行定學校定學科報考,不進行擇崗。
2、實驗小學、湄江二小實行分學科報考,按考試總成績由高到低依次擇崗聘用。
五、公開考(選)調程序及要求
(一)選調程序及要求
本次選調工作的基本程序為:1、發(fā)布公告;2、提出申請;3、學校資格審查、推薦;4、考核;5、公示;6、辦理調動手續(xù)。
1、發(fā)布公告
面向縣城區(qū)小學在職在崗教師(含借調人員),就選調學校、選調條件及辦法、程序等發(fā)布公告。時間:2012年8月1日 — 8月8 日。
2、提出申請
由本人自愿向所在學校提出申請并提交相關材料。時間:2012年8月1日 — 8月15 日。
3、學校資格審查、推薦
所在學校根據(jù)公開選調學校及學科崗位條件的要求,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查,推選出候選人報湄潭縣公開考(選)調教師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4、考核
湄潭縣公開考(選)調教師工作領導小組對各學校推薦候選人的政治思想、師德師風、教學業(yè)務能力、工作實績等情況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