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史
1.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3.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香港、澳門回歸。
5.“兩彈一星”、“雜交水稻”。
世界古代史
1.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大化改新。
3.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世界近代史
1.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1787年憲法。
2.南北戰(zhàn)爭、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3.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
4.馬克思主義誕生。
5.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和貝多芬等人的成就。
世界現(xiàn)代史
1.十月革命。
2.羅斯福新政。
3.兩極格局、世界多極化趨勢。
4.第三次科技革命。
(五)初中地理
地球與地圖
1.地球與地球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地球儀。
2.地圖。
世界地理
1.海洋與陸地:海陸分布、海陸變遷。
2.氣候:氣候、氣溫與降水的分布、主要氣候類型。
3.居民:人口與人種、語言與宗教、聚落。
4.地域發(fā)展差異。
5.認識地區(qū):認識大洲、認識地區(qū)、認識國家。
中國地理
1.疆域與人口:疆域與行政區(qū)劃、人口與民族。
2.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
3.經(jīng)濟與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特色。
4.地域差異:
5.認識區(qū)域:位置與分布、聯(lián)系與差異、環(huán)境與發(fā)展。
(六)形勢與政策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
2.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在現(xiàn)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含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主要精神)。
第二部分大學對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1.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
2.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道德品質的構成要素、道德品質的具體要求、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
法學基礎理論
1.法學基礎理論:法律的概念和特征、法律關系、法律原則、法律責任、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法治和法制、法律監(jiān)督和法律服務。
2.憲法基本知識:憲法的概念和特征、我國的國家制度、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國的國家機構。
3.民法基本知識: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民事權利和責任。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2.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要求。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構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第三部分課程與教學論內容
1.《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
2.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論:理解和運用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相關知識。
3.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技能:掌握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講解、說課和評課等基本技能;根據(jù)《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具體要求進行教學設計,開展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等活動。
四、考試形式
1.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120分鐘。
3.試卷分值:150分。
五、試卷結構
1.主要題型:選擇題,非選擇題,如單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等。
2.內容比例:學科專業(yè)基礎主干知識(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內容)約占60﹪,課程與教學論內容約占40﹪。教學案例取自小學四、五年級教學內容。
3.試題難易比例:容易題約占30%,中等難度題約占50%,較難題約占20%。